新常态下,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建筑业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发展,是必然的选择,也是行业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传统建设模式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分别负责不同环节和不同专业的工作,项目管理的阶段性、专业分工割裂了建设工程的内在联系。由于缺少全产业链的整体把控,易出现信息流断裂和信息“孤岛”,使业主难以得到完整的建筑产品和服务。与传统模式相比,全过程工程咨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节约投资成本、加快工期进度、提高服务质量、有效规避风险四个方面。其核心是工程建设项目效率的整体提升。这种提升的原因在于把业主项目管理的外部利益关系转变为了工程总承包商的内部利益关系,因此工程总承包商自身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一体化的竞争力成为工程总承包市场竞争的关键性标志。
工程咨询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的咨询业从19世纪中叶开始,有100多年的历史,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我国咨询业起步较晚,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咨询业的出现和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推动全过程工程咨询有助于缩小我国工程咨询水平与国际的差距,与国际接轨。
全过程工程咨询是国家宏观政策的价值导向,更是行业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全过程工程咨询覆盖面广、涉及专业多、管理界面宽,对提供服务的企业专业资质和综合能力增多提出了较高要求。业务模式及种类的确定、相应规范和要求的出台、政策环境的构建都十分重要。
千亿房企促进建筑企业的集中和分化
在建筑业变革的形势下,建筑企业分化还会加剧,强者越强,弱者出局。
在2017年房地产市场的大浪淘沙中,房地产企业“强者恒强”的行业格局更加确立,千亿市值房企已经有18家,其中内地千亿市值房企分别有万科、碧桂园、中国恒大等11家,较2016年底增加5家。2018年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排名前30位的房企有望抢占全国房地产市场50%左右的市场份额。未来中国的龙头房企仍将受益于城市化,并且有望受益于整个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以及多元化扩张前景可期。
房地产市场直接带动下游的建筑业,在建筑业的细分市场中,房屋建筑领域占将近70%的份额,房企的集中化能力越来越高,必将促进建筑企业的集中和分化。但是随着国家房地产政策的调整,特别是相关长期性政策的逐步出台,建筑企业在房地产项目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风险增大。
BIM等技术进步推动建筑企业升级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乃是大势所趋。对于建筑企业而言,BIM是一股难以阻挡的洪流,以强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冲击着建筑施工领域,将带动建筑业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进行转型。
BIM使建筑可视化设计成为可能,能真正解决复杂工程的大数据创建、管理和共享应用等问题,在数据、技术和协同管理三大层面,提供了革命性项目管理手段,BIM+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将成为常态。但是BIM应用的基本条件,包括数据来源、数据的可靠性、数据的充分性等,都应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否则BIM应用的结果必将走向反面。
BIM是打破原来竞争格局的利器,是民营施工企业逆袭的机会。BIM还将促进建筑施工行业创新发展,对行业的科技进步与转型升级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效提升行业信息化程度,提高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集成化交付能力,促进工程项目的效益和效率的显著提升。
装配式迎来高速发展,成本与安全备受关注
如今,一个由建筑、房地产与技术共同支撑的装配式建筑中国梦,正在落地为新时代的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要求“力争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去年年底,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通知,批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自2018年2月1日起实施。
这标志着装配式建筑将从试点示范走向全面推广阶段,步入高速发展时代。从行业改革发展的全局来看,我国建筑业又向产业现代化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前10月,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1.27亿平方米,2016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1.1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1.4%,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4.9%。
发展装配式建筑本身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相较于传统现浇结构体系,装配式建筑带来了包括结构体系、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它要求企业开发、设计、生产和装修等整个产业链条必须都是完整的,特别是工业化生产方式与施工生产方式能够有机结合,这对于目前很多企业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构件连接部位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处理不当会形成安全隐患。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与安全、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偏高,既是国内外研究的技术关键,也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政治生态变化让拿项目从“凭关系”到“拼实力”
十八大之后,反腐力度非常大,政治生态的变化会使原来靠关系拿项目的越来越少,无可否认还会有,但是建筑企业由“凭关系”逐步到“拼实力”,靠走关系跑项目、拉工程的路越来越行不通。
经济历来都受到政治的影响和制约。政治的生态变化必然导致经济环境与因素的变化。竞争回归“拼实力”的经济本质是国家改革发展的客观结果,对于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是一大利好。
建筑业市场的竞争从来都是激烈的,如果说以前的竞争既靠实力,又靠关系的话,那么现在的竞争主要就是凭实力。野蛮生长、鱼龙混杂的自由竞争时代过去,垄断竞争的新时代正在到来,并由此形成建筑业商业新形态、发展新动力。没有任何时刻比现在更需要坚定自身的定位,并努力塑造核心能力。
增值税税率下调,建企税负仍面临增加的压力
从2018年5月1日起,将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从11%降至10%。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营改增”是把双刃剑,如果纳税筹划做不好,有时候会稀释利润。这次增值税税率降低1个百分点,如同下了一场毛毛雨,税负依旧面临增加的压力。
营改增后,增值税以票管税、凭票抵税给建筑业征收管理带来很大风险。建筑企业本身组织形式复杂,挂靠、分包、转包现象普遍存在,施工环节多、管理链条长、作业流动性大。它在整个行业中居于核心地位,上游有各类建材生产销售、设计服务、鉴证服务等行业,下游有房地产、劳务派遣等行业。“营改增”将对建筑行业的整个业态将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在本页显示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