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指挥部是否能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事故应急处置措施或制定切实可行的现场处置方案,并报总指挥部批准。
指挥部重要岗位是否有后备人选,并能够根据演练活动的推进进行合理轮换。
现场指挥部制定的事故救援方案是否科学可行。
指挥部是否调集了足够的应急救援资源和装备。
现场指挥部是否能保证与当地政府或本单位指挥中心信息畅通,并实现信息持续更新和共享。
应急指挥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可行。
指挥部是否能对事故现场有效传达指令,进行有效管控。
应急指挥中心是否能及时启用,并且各项功能正常、满足使用。
参演人员是否能按照处置方案规定或在指定的时间内到达现场开展事故救援。
参演人员是否能对事故先期状况做出正确判断,采取的处置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处置结果是否有效。
现场参演人员是否职责清晰、分工合理。
应急处置程序是否正确、规范,处置措施是否到位。
(五)事故处置
参演人员之间是否联络有效,并能够有序配合,共同进行事故救援。
事故现场处置过程中,参演人员是否能对现场实施持续安全监测或监控。
事故处置过程中是否采取了措施,防止次生或衍生事故发生。
针对事故现场是否采取了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事故救援人员的安全。
(六)应急资源管理
根据事态评估结果,是否能识别和确定应急行动所需的各类资源,同时根据需要联系资源供应方。
参演人员是否能快速、科学地使用外部提供的应急资源,并投入到应急事故救援行动中。
应急设施、设备、器材等数量和性能是否能满足现场应急的需要。
应急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是否规范有序。
(七)应急通信
通信网络系统是否正常运转,通信能力是否能满足应急响应的需要。
应急队伍是否能建立完备的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
是否有专职人员负责通信设备的管理。
应急通信效果是否良好。
演练各方通信信息是否顺畅。
(八)信息公开
是否明确事故信息发布部门、发布原则。
事故信息是否能由现场指挥部及时准确地向新闻媒体通报。
是否指定了专门负责公共关系的人员,主动协调媒体。
是否主动就事故情况在内部进行告知,并及时通知相关方(家属、周边居民等)。
是否能对事件舆情进行持续监测和研判,并对涉及的公共信息妥善处置。
(九)人员保护方案
演练单位是否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协调有关方面确保各方人员安全。
应急事故救援人员是否配备了完善的个人防护装备,或采取了必要的自我安全防护措施。
是否有受到或可能受到事故波及或影响的人员。
针对事故影响范围内的特殊人群,是否能及时发出警告,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十)警戒与管制
应急场所的人员进出通道是否受到有效管制。
是否合理设置了交通管制点,划定管制区域。各种警戒与管制标志、标识设置是否明显,警戒措施是否完善。
是否有效控制出入口,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保证道路畅通。
(十一)医疗救护
应急响应人员是否对伤员进行急救。
急救药品、器材是否有效。
是否及时与场外医疗救护资源建立联系。
伤员是否得到救治。
现场医疗人员是否能对伤员的伤情进行正确诊断,并按照既定的医疗程序对其进行处置。
现场急救车辆是否能及时准确地将伤员送往医院。
(十二)现场控制与恢复
针对事故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是否为降低事故影响而采取了有效措施。
事故现场产生的污染物或有毒有害物质是否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并确保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是否能有效安置疏散人员,清点人数,划定安全区域,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现场保障条件是否满足事故处置的基本需要。
演练情景是否设计合理,满足演练要求。
演练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十三)其他
参演人员是否能按时就位,正确并熟练地使用应急器材。
应急响应的解除程序是否符合实际,并与应急预案中规定的内容相一致。
应急
预案是否得到了充分验证,并发现了不足。